在普洱茶的历史上,仓储的概念繁多,干仓、湿仓、昆明仓、东莞仓、香港仓、大马仓等等。
但准确地说,这些地方仓名并非是普洱仓储的理论点,而是一些商业上的概念。
现在市场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普洱茶仓储标准体系,所以,需要更深度的解读仓储,才能让爱茶人把茶存的明明白白…
今天的关键词是:仓储。
所谓的干仓、湿仓最初被提起是在《普洱茶》书中被提及,当时给仓储的定义是:平均湿度>80%即为湿仓,反之,则是干仓。
然而,在普洱茶的初期统购统销的初期,云南普洱茶叶几乎都供往了香港。而在早期的香港,年平均湿度大于80%。现在已知的是早期的香港品饮普洱的习惯是,喜欢生饼熟化后的“红汤红水”的淳厚感…
所以,早期的香港茶商在仓储茶叶的过程中甚至会刻意增加湿度,已达到让生饼快速熟化的目的。所以,早期的香港基本不存在湿仓的概念,也就不存在干仓这个概念了。
其实,早期传统仓储更细化的区别后就剩下两个仓:熟化仓和陈化仓而已。
熟化仓指在密闭、不通风、无异味、避光的前提条件下,是需要更加高温高湿的条件,让生普在可控范围内达到极限转化速率。经过一段周期的熟化反应后出仓,进入陈化仓静待转化…
陈化仓就是所谓的做退仓处理,把经过极限转化的生茶,通过恒温恒湿的仓储环境进行口感恢复的过程。最终,一款生茶在可控范围内达到口感与时间两者兼顾的状态…
进入到这个时代,饮茶人更多的在乎的是自己钟情的那一份口感体验。就比如北方存茶,在常年温湿度起伏不大的北方存茶,哪怕过了十年二十年,你依旧能喝到生茶的山头韵脚,茶汤颜色不深,汤感的变化比南方存茶会差很多…
所以,仓这个概念完全是个人的喜好而已。只要你明白了,就不用再跟着人云亦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