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眼睛明亮,却不与你对视;声音动听,却不与你交谈;或喜或悲,或笑或哭,旁若无人;他们像星星一样,神秘而闪亮,却又与这个世界隔着百万光年,他们有另外一个名字——自闭症儿童。那么怎么对待自闭症患者呢?
一、要走出观念上的“误区”
怀疑、证实孩子是自闭症候,父母们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首先,刻意隐瞒实情,家长们最先想到的,不是今后孩子的发展问题,而是考虑自己怎样去面对亲友、同事、邻居的异样眼光,殊不知这样下去,就很难让孩子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和训练,就会错过最佳的训练时间。做父母的精神受挫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了孩子的将来,一定要摆正心态,勇敢地把孩子带出去,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二、不要过早定性
孩子有一些异常表现,但父母四处求医,就是求证不出孩子到底是不是得了自闭症。这时父母怎么办?明智的做法是不给孩子定性,把他们作为正常孩子来看待,给予相应的教育,朝着正常的方向引导。
同时降低自己的标准,送孩子进普通的幼儿园,为了不给孩子“不如别人”的感觉,父母可尝试把4岁的孩子放在3岁孩子中间、3岁的孩子放在两岁的孩子中间,让他和自己起点差不多的孩子在一起,不给他造成太大的精神压力。
三、不要过分心急
当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后,有些家长会失去理智,千方百计地用各种方法甚至是一些迷信的做法来试图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结果,非但没有让病情得到改善,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异常脾气,甚至干脆不再配合训练了。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康复。
四、具体策略:父母在家中如何帮帮孩子缓解“孤独”?
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早期干预,离不开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很多时候需要专业人员指导。但在家中,父母同样可“主动出击”:
1、与教育“挂钩”
对于自闭症孩子的康复,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教他们学习生存的技能和与人交往的规则、方法。爸爸妈妈不妨把他们看成是正常的孩子,营造一个让他们学着自己照顾自己的氛围,比如自己穿衣服、穿鞋,自己吃饭,自己洗手、洗脸;学习适应环境和与人配合。但设定的目标应贴近孩子,同时把这个将要达到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目标,一点点地、分步骤去实现,使他们稍稍努力就能看到成果;之后反复练习,将成果巩固下来。
如果设定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百分百地会令孩子产生挫败感,使他们刚一起步就退缩回来,欲速则不达。因为,对一般孩子来说很容易学会的生活技能或短时间内就能养成的良好习惯,孤独症孩子却要学习半年或更长的时间。所以,爸爸妈妈在心里给孩子定的标准一定要比同龄的正常孩子低很多,急躁情绪和攀比心理万万不能有。
教这些孩子有意识地与人交往,先要让他们对交流感兴趣。比较好的方法是长久地和近亲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亲人的手势、动作、语言、表情、相互表达和回应的方式、交往的技巧 耐心地给孩子反复示范,一次次地引领孩子模仿。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最好能将日常生活的内容与训练结合起来,变枯燥的训练为有趣的游戏,逐渐让孩子感觉到这是个很好玩的活动,进而对父母即对“人”发生兴趣。孩子得了孤独症,既不是爸爸妈妈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错。父母应说服自己与自卑心理“绝缘”,带孩子走出家门,到处看看;帮助他找到小伙伴,在与小朋友相处的细节上给予及时的指导,扩大其生活范围。这对孩子萌生交往的愿望很有好处。
2、时刻和孩子说话
自闭症孩子绝大多数语言发育迟缓,有的甚至丧失语言能力。他们面临的共同难题就是学会说话,利用孩子吃饭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教他说话,是家人不能回避的现实,而且要持之以恒。
3、感觉统合与信息刺激训练
对来自身边的信息,自闭症孩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源于他们大脑发育的偏差。适当地对孩子做一些感觉统合训练,如爬、荡秋千、走平衡木、跳绳,这些简单易行的活动都可以在家中进行,对改善其反应迟钝和动作不协调有一定的好处。
如果觉得对你有用就给一份收藏、来一个点赞、送一份关注吧。欢迎评论留言,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养娃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