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种论调,机械硬盘比固态硬盘更适合于长时间存储数据,因为固态硬盘一年时间不通电,数据就会自动消失,并且将无法找回。
虽然在使用固态硬盘过程中很少有人超过一年不通电,但是这样的说法多多少少会引起用户的恐慌。毕竟有时候“硬盘有价,数据无价”。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固态不通电,数据会丢失”的说法,是从哪儿来的?
关于固态硬盘长时间不通电,数据会丢失的情况,Intel曾经做过相关的研究。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在温度在30度的环境下,数据经过52周即有可能出现数据丢失。如果把温度提升至35度,周期缩减一半至26周;如果把温度提升至55度,那2周内就有可能丢失。
但需要说明,52周(1年)期限是一个底线,它是在闪存标称耐久度用尽后在极端环境下测试的结果。在闪存较新的情况下,这个时间会延长很多倍。
|固态硬盘内数据“蒸发”的原理是什么?
固态硬盘记录数据,基于晶体管的浮栅结构,使用电容中的电子进行存储。
简单说,晶体管是一个可以依靠栅极(水头龙)来控制电流(水流)通断的器件。当加载在栅极上的电压超过阈值电压的时候就导通,反之则切断,以此锁住电子,让数据得以保存。
浮栅绝缘体和半导体通道的界面之间有很高的能级壁垒,跨过这个壁垒需要的能量远远高于绝缘体里电子所具有的能量,所以电子在理论上逃不出来。
但因为量子力学,无论能级有多高,电荷总有一定的概率穿过去。哪怕隧穿的成功的概率是0.00000000001%,但耐不住电子时时刻刻的尝试,难免会有“越狱成功”的。这就使得晶体管存储的信息存在丢失可能。
|固态硬盘内数据“蒸发”的实际情况如何?
实际上,蒸发的速度是非常慢的,业界通常会使用高温环境来加速模拟这个过程,所以才会有上文中的那个温度与数据保持期的对照表格。
52周(1年)是闪存额定擦写寿命用尽后的保底水平,那么闪存的寿命越长,能够安心使用的时间自然也就越长。
3D闪存的擦写寿命相比过去2D闪存有了很大的提升,再加上普遍应用的LDPC纠错,更是大幅增强了闪存擦写循环次数,在日常温度下,即使在超过一年时间不通电,数据仍旧是完整的。
而如今最新闪存芯片使用CT电荷陷阱取代FG浮栅结构,对电子的固定能力更强,漏电更少,断电后数据保持时间也就更长。
反观机械硬盘,活动部件的存在导致天生对震动敏感,影响了可靠性的提升。
近几年机械硬盘新技术如SMR叠瓦磁记录,更多是在牺牲性能和可靠性来换取容量的缓慢提升。所以不光是震动和山寨电源坑了机械硬盘,机械盘自身可靠性也的确是在下降的。
所以,放心使用固态硬盘吧!
固态硬盘之所以能够普及,是因为它技术足够成熟,天性特性也决定比机械硬盘更耐用。
当然就“相对论”而言,凡事无绝对。现在太多山寨固态硬盘使用的是拆板回收的旧闪存颗粒,有可能跑分看不出问题,但报废闪存漏电增加,数据自然容易蒸发。所以还是要选择靠谱的品牌和购买渠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