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很多陌生的茶客交流,发现无论是新茶客或是老茶客,喝茶都止于形而忘于心。
正因为止于形,所以各种的听茶、闻茶、看茶,就是不喝茶,成为常见的事,成为无可奈何的事。
长久以来,普洱茶行业内要么真茶、要么假茶、要么工艺、要么名山、要么拼配、要么纯料,一会提倡饼、砖、沱,一会纷纷研究碎银子、小青柑,如此种种,各种争论,也都还是归结于——口感。
然而你们的口感是听、是闻、是看出来的,还是真真实实用身体感受出来的呢?
前几天,有个茶友问“喉韵”的事,我没有回答,是因为无法回答。喉韵的存在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一种是想象的。喝到好茶,喝得懂,喉韵是真的。喝到烂茶,也言有喉韵,这是人云亦云,这是假喉韵。喝到真茶,也未必有,那是你没有喝到段位。
之前给大家分享过一个故事,一位朋友是个土豪,却每天喝着台地茶,非要说台地茶一入口的一刹那刺激是霸气。给他真正的古树茶,没能喝出古树的滋味和韵味,便说不好。最近可能迷茫了,开始约我喝老茶,什么90年代的7542,什么03银大益。
对于不同层次的人应该有不同的话,对于怎么说都不明白的,就随便他去吧!不是不应该讲,而是时机未到,对不懂茶的人说山韵、喉韵、滋味,都是鸡同鸭讲。
道理如同我们行家在山上收茶,台地或古树一入口即能分辨。对于只知道几个名山,上山旅游过几次便下山当大师的人,莫说让他分辨,就是给他点名了这个是古树,他也喝不出个所以然。
以下是买家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