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爱一个牌子,可能会有很多原因。但热爱这个牌子的标志,可能就只有一个。就我而言,这一点不管是对玩具还是对数码产品,都是一样的。
如果要数这两个牌子里面的「我最喜爱」,并且每一篇都加上几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意念,那可能要数晚通宵奋战才能成事。
而在我心中与这盒经典玩具起名的索尼头戴式耳机,那就肯定是:MDR-1A Series。
话当年,谈今天
对我这个入坑时间不长的少年,刚接触索尼耳机的时候应该就是 MDR-1R 系列火红的时候。那时 MDR-1R 和 ICD-SX1000 这个跨界组合,可算是圈子中的一大入门经典。只是那是入坑未深,未能了解当中的乐趣。
1R 退位之后,MDR-1A 系列接替了它的位置,成为了入门门槛的新任守门者。那时不仅仅是踩中了我痴迷索尼的时间点,1A 系列的两款更新也充满了索系科学的创新性和吸引力。
1ADAC 是 MDR-1 系列的新分支,在头戴式里面玩外置 DAC 这个做法也算是比较新鲜,后来飞利浦的 Fidelio M2L 和其他牌子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只是之后没有再深入的发展而已。
相反,MDR-1ABT 则是索尼的头戴式蓝牙耳机的基准,它身上用的 “LDAC + NFC + DSEE + 触摸式操控” 这套产品模式,后来也沿用到 h.ear on Wireless 以及 WH-1000X 系列产品上,由此可见其标杆性和重要性。
当然,如果说 MDR-1ABT 是为了之后的索尼无线头戴耳机定下基准,那 MDR-1A 这个系列则是所有索尼 Hi-Res 头戴耳机的基准。
很多时候,索尼都会把新单元和新的接线技术放在 MDR-1A 这个定位的耳机上,不管是 MDR-1R、MDR-1A,还是今天要体验的 MDR-1AM2。
尽管索尼已经渐渐将「入门」和「走量」这个责任移交到 h.ear 系列上,但对于一个正经的音频品牌而言,它们还需要一个定位更加准确、形式也相对「严肃」的产品来守住入门级这个位置,同时也需要为日后的其他系列耳机竖立标杆。
这就是 MDR-1AM2 的作用,也是它更新的必要性。
她很面善,仿佛曾经相见
作为 MDR-1A 的更新款,MDR-1AM2 有「面善」的感觉是很正常的事。
不管是缓冲物体的包裹处理,还是耳机机身转轴位、耳机线接口这些细节的处理,MDR-1AM2 依旧保留着 MDR-1A 的设计元素。耳机接线口虽然没有「螺丝拧紧」这个机构,但外观上还有一个仿造的结构,来模拟当年 MDR-Z7 那个「接 3.5mm 耳机线需要拧螺丝」的结构在里面。
MDR-1AM2 这次用的配色也跟之前很相似,都有银色和黑色两种配色。这个,也是索尼投放在「入门旗舰」这个定位的经典套路。
▲ 红黑配色的 MDR-1A
只是,这次的黑色跟以前不太一样。MDR-1A 用的是红黑配色,耳机机身附近会带有一些红色的细节做点缀,只有之后的限量版 MDR-1A 才是全黑的。
而 MDR-1AM2 这次就直接用了全黑的设定,不是说这个配色不好,那些想买限量 1A 买不到的朋友可以直接选这个版本了,但整体看起来,纯黑的 MDR-1AM2 还是来得有点单调。
配色和设计方向都是跟着 MDR-1A 那套方向走的,而 MDR-1AM2 的机身造型则多了一点新产品的味道。
尽管还是用全包裹的设计,但 MDR-1AM2 的机身和耳罩比 MDR-1A 要小一点,戴起来的话会明显感觉再紧凑一点。这一点最直观的话,相信能够在佩戴后的隔音效果中体验出来。
带上后感觉更加紧凑的 MDR-1AM2,不管是舒适度和隔音效果都和用上新造型的 h.ear on 2 Wireless NC 以及 WH-1000XM2 的感觉有点相似。隔音提升得比较明显,听音乐的时候也不需像以前一样大幅度提升音量,在街上的时候外界对听感的影响也比较小。
而且,现在的缓冲带换上了更松软的材质,压头的感觉就更加少了,佩戴的舒适感就更有保证了。这一点其实不仅仅是材质的功劳,机身的重量也有一定影响。
可能是少了蓝牙模块、降噪单元以及触控传感器等杂项的缘故,MDR-1AM2 上手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轻。
虽然说「带着就像没有带」这种广告词可能有点夸张,但 MDR-1AM2 这种轻盈感对我这个习惯了 WH-1000XM2 的人来说,不管是戴在头上还是挂颈手提,确实都轻得有点不可理喻。
就外观和佩戴而言,MDR-1AM2 都做得非常均衡,确实在定位上有标杆、基准的效果,同时也有承上启下的意思在里面。
配色和细节、方向跟着传统走,外观设计则用上了新版本优化后的方案,MDR-1AM2 在佩戴上确实有不错的分数。如果能够推出一款经典的红黑配色版,那就更好了。(笑)
新改变,新声线
对一款不能谈功能的标准化头戴式耳机来说,性能上最大的更新应该在单元和线材上。
先从线材说起,MDR-1AM2 和 MDR-1A 一样都用的是 3.5mm AUX 音频输入口,均具备线材拆卸和更换的能力。所以,不管是 1A 还是 1AM2,索尼官方都配备了两款线材。
不同的是,在 4.4mm 平衡口普及年代推出的 MDR-1AM2,出生时就附带了 4.4mm 平衡口的官方配线。
这个配置其实就和索尼早前推出的 MDR-1ABP 类似,MDR-1AM2 出厂时包含了一条带线控麦克风的 3.5mm L 型线,另一条则是 4.4mm 平衡口的 L 型线。两条均用的是镀银 OFC 材质和最基本的编织手法,表面也上也加入了防止打结坑纹处理,都可以算是最基本的官方配线。
而加入了这条线之后,收纳包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来了。和 MDR-1A 不同,一般人很少会为了打电话多带一条配线出行,只要固定一条线基本上就会一直用到老。但是现在加入了 4.4mm 平衡线之后,人就多了切换的可能性。
行走时你可以用 ZX300A 或者 NW-WM1A 这种带 4.4mm 接口的 WALKMAN 来听,坐下来工作的时候则可以更换成 3.5mm 线缆连接电脑。这里就体现出用收纳包的必要性。
至于 4.4mm 平衡口的优势和作用,之前我也在给 XDWIRE 写 ZX300A 讨论的时候已经提到过,这里就不作赘述了。反正,MDR-1AM2 这种出生在 4.4mm 年代的产品,官方为其做一条 4.4mm 配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当然,这条线不能为你带来星型编织的升级线所表现出的声音,但至少可以让你体验 4.4mm 平衡口最基础的表现。这其实就是索尼官方想在 MDR-1AM2 以及 MDR-1ABP 上实现的效果。
至于 MDR-1AM2 以及 MDR-1ABP 最大的区别,在于单元的更新。引援自索尼官方引用的一段用家解读:
“MDR-1AM2 优化了初代型号驱动单元的结构,并改变了原 40mmHD 镀铝液晶高分子振膜的形状,驱动单元格栅采用了称为斐波那契数列的曲线图案,使驱动单元开孔均衡;另外还使用了高硬度材料,使横档尽可能更细。这些特性都有效降低了音染,同时凸显了高解析度的声音品质”。
这里可以看到 MDR-1AM2 单元更新的具体作用,也是目前索尼在新单元上的尝试。其实正如上文提到的一样,之前索尼在其他机型上已经有这样的改变,貌似也省略了以 MDR-1A 系列先行的步骤。这倒过来看,更像是 MDR-1A 这个「标杆」走得更慢一点。
虽然单元是跟着大队更新了,但 MDR-1AM2 的声音和近一年推出的产品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听过之后你会发现,MDR-1AM2 是真正跟着索尼「高解析力」方向走的一款新耳机。
▲ 专辑:Song of Love | 格式:16bit 44.1kHz FLAC
刚入耳的第一感觉就是,MDR-1AM2 有着比较突出的是中高频表现和声音解析力。即便没有换上 Hi-Res Audio,也能够感受到这个改变。
整体声音倾向跟之前相比有少少偏冷,细节突出得比较明显,即便是背景音乐也有很丰富的声音情报量。用 4.4mm 接口接入 NW-ZX300A 后能够提升一点声音厚度,低频的包裹会平衡一点。
人声不算太突出,和背景还是能保持一段距离,也能够带出很出色且稳定的定位感和聚拢感,不松散。只是中高频突出之后,人声会有少许无法避免的干涩状况。这些,习惯了索尼耳塞的用家或者能习惯。
虽然换上 4.4mm 之后会提升声音厚度,但整体还是薄了一点。敲击鼓点很准,也具备弹性,整体也表现得很明亮,但就缺乏了低频下潜对声音的影响。和 WH-1000XM2 不同,索尼这次是把平衡点挪到了另一侧了。
▲ 专辑:My Taste of Life | 格式:16bit 44.1kHz FLAC
换上了注重解析力、声线明亮的单元,在听 Saxophone 的时候就能够带出一种感染力。尤其是这位自家代言人在《是日休息绝不工作》的前奏中玩的那段,确实带点抓耳的感觉。在播一些节奏轻快的歌时,MDR-1AM2 的声音特点也有了相应的加成。
难得一遇,难得「再遇」
MDR-1AM2,可能是现在索尼最「难得一遇」的更新。这可能听起来带点悲伤的浪漫主义,但从市场从产品来看,MDR-1AM2 的出现确实有点这样的色彩。在这个无线降噪势力做主导的市场中,用家也开始看重耳机的功能。在这个大环境下,索尼还要区分出潮流市场和一般用家,给消费级市场投放一款单纯的耳机,感觉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毕竟,更换上新单元的有线头戴其实已经有 h.ear on2 了。要在这个价格差异不大的空间中还要强硬塞一款看起来差不多、但性质相对严肃的设备,这是很难理解的一点。
但对于我这种从 MDR-1A 系列追随索尼至今,且恒久停留在「入门初级阶段」的拥趸,能够看到索尼在大展上推出这样的更新,这绝对一种震撼和满足。一个几乎是被时代遗忘的标杆系列能够在这里重遇,确实有点「难得一遇」和「难得再遇」的感触。
描述 MDR-1A 在我心中的状态(笑)。如天注定我们走进头,尽力撞坏那边门亲手自救。但愿 MDR-1 系列能够走下去,挨过多几个更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