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茶客、茶商,绕不开的话题总会有关于茶叶耐泡度的问题,然后无论是否是真懂、亦或忽悠。茶叶的耐泡与否的答案既固定,又是有限制条件的无论红茶、绿茶,茶叶的耐泡度是跟内含物质多少、茶内质有效析出的稳定性有关。如果在同一条件下来看,这个耐泡度是有固定答案的。
逻辑遵循的是:大叶种>小叶种、带茎梗>不带茎梗,走水充分>走水不充分,最优质海拔>非优质海拔(并非越高越好),适度揉捻>不揉捻或者揉捻过度。大叶种由于品种的关系,往往内含物的茶多酚、咖啡碱之类的含量高于中小叶种,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你一泡普洱一个人能从开始喝到不想喝了还有味道的原因。
带茎梗与不带茎梗的关系呢,是在于茶叶有很多内含物主要存在于茶叶叶片的叶脉以及茎梗之中,所以同样的一种茶,比如我们的黄山毛峰,中后期叶大杆长,也导致了耐泡度提高的一部分因素。
那么什么叫走水?其实是跟茶叶制作中的工艺相关,无论红茶、绿茶制作过程中,都应该充分走水。红茶这一部分的工艺叫做萎凋,而绿茶其实就是摊青。
他们的本质就是通过水分的蒸腾,让叶梗中的物质进行物理层面的扩种到叶片中,继而通过化学作用后,进行分解成溶于水的芳香、滋味物质。所以这一道工序的好坏也会给茶叶增加一定的耐泡度和风味。
关于海拔的问题,可能这一点说出来会让有些不懂茶靠忽悠卖茶人的反驳,其实茶叶并非海拔越高越好,当海拔超过一定程度后,往往内含物质会呈现极速的下降。无论口感、香气,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所以所谓海拔越高茶叶越好纯粹扯淡!这一点给大家看一下文献资料应该能够有所了解。
以下为引用文献资料:俗话说“高山出好茶”,但实际上并非绝对。在该研究中,海拔在400 m左右时,茶树的各方面综合指标反而优于600、800 m的茶园。在一定的海拔高度范围内,云雾多,漫散射多,茶叶能积累较多的芳香物质,茶叶肥厚柔软,持嫩性强,可以提供良好的制茶原料。
该研究表明,在海拔300~400 m的茶园生产的茶叶质量最好,也较稳定。但到了海拔600 m以上的茶园,由于日照少、温度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弱等原因,反而影响了茶树生长及鲜叶物质的合成积累。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空气稀薄,茶树的蒸腾作用相应加快。芽叶本身不得不分泌出一种抵抗素来抑制水分的过度蒸腾,这种抵抗素就是茶叶的宝贵成分芳香油。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工艺中的揉捻问题,适度揉捻的茶,茶叶细胞破壁良好,茶汤有效析出。如果过度揉捻,茶内质析出太快,茶叶不耐泡。如果不揉年或者不足,也梗中的物质很难通过常规的冲泡析出。
所以大家在选择相对是否茶叶耐不耐泡参考以上问题即可。但如果深入了解,希望你们知道茶叶耐不耐泡其实是多种因素影响的,并非单一条件可以断定。
最后再补充一点,为什么你在茶叶店里面老板口口声声的声称自己茶叶能泡十几泡,而你回家只能泡三五泡就没味道了?其实,低温快速出水+大投茶量控制所谓的“耐泡度”是非常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