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元宝妈妈的育儿课堂,今天我们要来聊的是,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其实大多数父母心思都是一样,不想让孩子接触太过沉重的话题,于是都会尽可能的粉饰它,但千万要注意别让孩子形成了对生命的轻视。
前几天元宝邀请小伙伴一起来家里玩故事接龙,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小女孩非常的喜欢让人物去天堂,在我的询问下,小女孩说自己的爸爸说她的小乌龟去天堂找妈妈去了,而天堂是个很幸福没有任何烦恼的地方。
从这个层面来解释,女孩为什么这样做,就很明朗了;因为她觉得,生命的离去,很快乐,还可以和最爱的人在一起。
可能到这里很多宝妈宝爸们,还不觉得这有什么,毕竟孩子还太小,这样分离对于他们而还太早;但也许听完下面这些例子,会改变你们的想法。
动画片是每个孩子的最爱,可因为孩子的模仿天性,由此酿成的恶果不少。
乌鲁木齐5岁女孩,模仿动画片撑伞跳楼的情景,从11楼跳下,摔成重伤进了ICU,命悬一线;无独有偶,广东也发生过类似事件,两兄弟学超人飞翔,从楼上跳下。
除了模仿伤害自己,有些孩子还伤害了别人。
陕西10岁小女孩用电锯伤害自己5岁妹妹,只因看到动画片中有类似情节,可怜的妹妹鼻子和右脸都被锯开了;连云港9岁男童模仿《喜洋洋与灰太狼》里“烤全羊”的情节,将同村两名5岁8岁小伙伴,绑树上点火烧成重伤。
类似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
事发后,网友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父母看管不周,有人说是动画片质量把控不当,还有人说是孩子太调皮...数百条的议论中,竟找不出几条,说是生命教育缺乏。
面对孩子对“ 生命的终点 ”的追问,我们的回答加了太多粉饰,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打造的伊甸园,就连死,我们也像编童话故事一样,把结局营造的非常温暖。
但孩子的小脑袋装着成人无法揣测的遐想,当孩子好奇生命的终点是什么时,如果我们解释不当,或粉饰或粗暴,孩子就会顺着我们给予的解释,形成狭隘的生命认知。
曾经有位小孩的爷爷逝世,她问妈妈,爷爷去哪了?她的妈妈告诉她,爷爷睡着了并且会一直睡下去,不会再醒。
从此,小孩的内心就种下了一颗恐惧,人会突然睡着起不来;于是,她到睡觉的时候,总害怕妈妈睡的太沉,过一会就要问妈妈,“你睡着了吗?”
最后,孩子演变成严重的睡眠障碍。
所以,当我们告诉孩子“生命终结”是睡着,是去天堂,是找亲人,实质是将孩子往错误的联想上引导。
对“生命终结”产生联想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躲在心房错误遐想。
白岩松说过,“中国人讨论生命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生命教育。”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的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呢? 我想这堂课,或许可以借鉴别人的“课件”。
一、选择一本孩子感兴趣的生命教育绘本
那些难以对孩子说的出残忍事实,通过美好温暖的色彩来表达,也许会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宝妈宝爸们不是很清楚选择什么样的绘本,这里我有几本符合3-4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视觉要求,其次故事情节简单的绘本想给大家推荐一下。
《一片叶子落下来》
全球发行量已超过1800万册,这本书适合3-9岁的孩子,讲述一片叶子由春天的绿,到夏天的最生机盎然,到秋天的红橙,最后枯萎离开树枝,归于大地。
《祝你生日快乐》
通过一个得了癌症的小女孩的离去,讲述了生命脆弱的主题。
《爷爷变成了幽灵》
解释了人逝去以后会到哪里去。
《长大做个好爷爷》
讲述了生命是一件珍贵的礼物,千万不能浪费。
还有《汤姆的外公去世了》、《活了100万次的猫》、《爷爷没有穿西装》、《彩虹色的花》、《爷爷的肉丸子汤》等等。
二、为离去的生命举行告别仪式
巴雷特说,只有认知生命的离别,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萨瓦特尔说,认识生命的离别,才能更好的认识生命。
家长要告诉孩子,生命自开始到结束是很自然的事;如果可以的话,家中有离去的生命,要带孩子参加或者举行一个告别仪式,虽然这样的送别过程,会让孩子难受,但是这种方式,也让他认识到了:这种离别是什么,又意味什么。
孩子的世界,需要有憧憬,也需要有敬畏;只有孩子认识到什么是生命,他们才会对生命,有所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