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外卖的米饭好硬啊,再也不要点它家的了。”
-“可是菜还不错啊。”
-“米饭不好,永不录用!”
对我来说米饭并不是菜肴的陪衬,一碗好米饭就是光吃白饭都能停不下来。
从生米煮成熟饭,粗粗算来米粒需要经历三个温度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40-70℃,米粒中的淀粉只有在 40-70℃ 的温水中才能实现糖化,而米粒糊化吸水也需要在 50-69℃ 之间。第二个阶段温度上升,在沸水中逐渐变熟。第三个阶段则是为了焖出饭香,米粒中的微量生物只有达到足够高的温度才回散发香气。
公认好吃的柴火饭正是充分完成了这三个阶段,煮饭前用温水泡米,让米粒充分吸饱水分,足够甘甜;之后的烹煮过程中,柴火比较大的火力以及球型铁锅的均匀受热,让每粒米都接受到相同的温度;有经验的人还会用饭勺进行搅动,让受热更加均匀;最后焖煮的时候用重物压在锅盖上,激发米饭的饭香。经过了这一系列过程,才有了米粒饱满、饭香浓郁、味道甘甜、口感适中的柴火饭。
不过在城市里想随时吃到柴火饭有些困难,一来家里没有土灶;二来没有用土灶的丰富经验。好在科技改变世界,有苏泊尔电饭煲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最早的电饭煲大概可以追溯到 1937 年,当时主要提供给军队,以求方便快捷地就餐,解决军需。但是由于没有自动切断以及定时功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没能在战后很快推广开来。
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改进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饭煲——双锅水浴间接加热电饭煲。它的自动切断的模式大大提升了煮米饭的便捷性,但是由于受热方式等限制,效率比较低,而且米饭质量不大达标,经常出现夹生饭的状况,所以并不能算是一台及格的电饭煲产品。综合评分达标的还要从电热板式电饭煲说起。
电热板式电饭煲和之前产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加热方式的改变以及对温度把控程度的提升。电热板式的电饭煲的内锅底部有一个加热盘,当接通电源开始运行时,电流通过加热盘,以电阻丝加热的形式产生热量,再以热传递的形式由电阻丝加热内胆底部,来进行烹饪煮饭。此外,内部安装的电热传感装置可以更精准地捕捉温度,及时切断加热。与之前相比,电热板式电饭煲可以更加便捷有效地完成米饭烹饪过程,可以说,它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电热板式电饭煲仍占据着市场上中低档机型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小型电饭锅几乎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但是根本上讲,我觉得它只能算是 60 分的作品,原因有二。一是米饭软硬程度不均。由于加热仅仅依靠底部的电阻丝加热盘,热量由底部逐渐传递上去,导致内胆上下受热不均匀,底部的米已经煮得软烂适中,然而上层的米还是偏硬,口感并不理想。
二是烹饪速度比较慢。加热盘本身加热需要一定时间,而且在导热给内胆的过程中由于内胆材料导热效率的限制,还存在着不小的热能损失,所以整个过程能量损耗较大,烹饪速度不是很快。
总的来说,加热方式仍需要根本性改变,才有可能在高效便捷的基础上,让米饭接近甚至达到柴火土灶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