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老班章容易,喝到老班章很难。名山对于绝大部分茶友来说仅仅是一个名字,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更是如此。
一片任意产地的普洱茶,包上印有老班章的绵纸,谁知道是真是假。喝过老班章的人也只能在喝完之方能辨别真伪,没喝过的人想要分辨真假,除非茶商亲口告诉他,否则就只能跟着感觉走了。
在互联网时代,名山等于大IP。光老班章这三个字,每年就数亿的产值。但真正发大财的人还真不是茶农,反而是活跃于线上线下的假货销售商们。
几十元一片的老班章动辄爆款,至少是个茶店就有老班章在出售,“xx老班章”走遍大街小巷。在这背后是多大的一个产业链。
每年在电商平台出售掉的老班章轻松过亿,这还不过是冰山一角,各大茶城批发的老班章的不计其数,那天一个朋友开玩笑说:“这年头做包装的,光印老班章的绵纸就能发一笔。”朋友的话可能言过其实,但也说明一个问题,假货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现在市场一个有趣的现象,茶商努力在推老班章,云南各级政府也在努力推老班章,老班章是火了,茶农也的确富裕了。可名山古寨却成了造假者的乐园,上茶山拍几张照片,跟茶农合个影,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卖起高性价比的“名山古寨”茶。
造假者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产品包装模棱两可的说明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上,电商平台、小茶庄成了售假者的温床,长此以往名山古寨必被假货吞噬,用不了几年,茶客只知假老班章而不知真味,那名山还要来何用?
茶文化的收益群体不能是制假售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