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按键按压交互的塞班系统曾经统治了整个手机行业,但是随着iPhone手机的出现,谷歌Android系统的崛起,通过点滑屏幕的操作方式,颠覆了人们对手机交互的印象,同时也预敲响了塞班系统的末日时钟。
现在点滑屏幕已成为手机交互的常态,但是颠覆这一交互方式的语音操作正在悄然兴起。虽然早期的语音交互受困于声音识别不准确,无法绑定用户声纹等问题,但是随着AI功能的引入这些问题正在逐一被攻克。
— ❶ —
享受便捷的“Jovi”
vivo在乌镇发布了搭载屏下指纹识别技术的新一代vivo X21手机,一同亮相的还有vivo的人工智能助手——Jovi。通过骁龙660AIE芯片的神经网络加速和小V语音助手的结合,Jovi可以成为用户生活中的好助手。
通过Jovi的帮助,不仅能提前预测应用打开行为,提前进行预载,还能提升应用切换的速度。而且还能智能提醒天气情况和上下班的路况。如果经常出差,还能实时监测航班或列车得到动态,及时提醒用户不要迟到。
— ❷ —
会思考的”小E”
华为借助神经网络的帮助,能实时分析用户的语义,不需要精准的语音指令,就可以操控手机的某项功能,使用户真正觉得动嘴就能解决问题。
通过将麒麟970芯片中独立封装一个NPU单元,实现手机的AI功能的独立运算,解放CPU和GPU的运算压力。有了一颗会自己思考的“大脑”,对用户的语音命令识别得也更为准确。
— ❸ —
拍照识图的”Bixby”
正是看重语音操控的巨大潜力,三星从S8开始便将bixby语音助手功能,独立赋予它一颗按键,方便用户随时唤醒它。任何时候用户都可以按住这颗按键,用语音命令bixby。
搭载的骁龙845芯片,赋予了bixby更为强劲的运算能力和识别能力,这就使得bixby能拍照识图,实时翻译图片中的英语文字,成为一个全能的小助手。
— ❹ —
又见进化的”Siri”
苹果IOS系统中的Siri语音助手,是我最早接触到的一类语音助手,早期的Siri通过云计算方式解决手机算力不足的问题,只不过交互的速度偏慢,错误率也比较高。
A11芯片采用了双核神经网络引擎,专门针对AI任务进行处理。通过深度学习之后,不仅能提高语音识别的准确性,还能减少CPU和GPU的功耗。
随着专用AI处理单元成为手机芯片的发展趋势,语音助手的智能化也将成为手机软件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届时手机的交互形式又将发生一次巨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