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超市碰见一个“奇葩奶爸”,说他奇葩,是因为他对待孩子的方式简直算得上是育儿界的一股泥石流。
超市人多,孩子三岁不到的样子,最开始被奶爸抱着安静地逛超市,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发脾气。
一般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围过来打圆场:“真是的,孩子想要什么你给他就是了,干嘛让他一直哭啊,这么小会哭坏的。”
可这位奶爸的反应真让我哭笑不得。宝宝瘪起嘴开始哼唧哼唧时,奶爸一脸风轻云淡,就跟啥事都没发生一样。
等宝宝彻底放开嗓子,附近的好事大妈们纷纷侧身观看,本以为这时奶爸会出于面子满足宝宝的要求。谁知奶爸笑着对宝宝说:“哭啦?声音这么小谁听的见?中午没吃饱啊,继续!”
宝宝果然继续加大音量嚎啕起来,这下就有大妈凑过来发表意见了:“哪有这样带孩子的?真是的。”
宝宝似乎知道有人帮腔,哭泣的声音小了下来。奶爸白了一眼大妈转过头来对宝宝说:“这就哭累了啊,继续啊,再大声点!”
这个时候更多的大妈开始围过来指责奶爸:“唉,你这人怎么这样,这孩子是不是你亲生的啊?”
迫于大妈们的淫威,奶爸不得不缴械投降。但我分明看到奶爸一脸的无语。
倡导科学育儿的现在,怕孩子哭仍然是科学育儿顺利发展的一大阻碍。
2
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哭的时候,长辈们想法设法阻止宝宝哭泣的场景。
“宝宝乖啊,不哭不哭,爷爷给你买糖吃。”
“别哭别哭,你要什么姥姥都给你。”
“都怪那张椅子把我们家小小磕到了,不哭不哭啊,奶奶替你打死它!”
久而久之,宝宝就学会了用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退化到本可以说出的想法动辄用哭来表达。
哭本该是不会说话的宝宝跟这个世界交流的窗口,本该是会说话宝宝情感宣泄的表现,什么时候竟成为宝宝们挑食、无理取闹、蛮不讲理的罪魁祸首?
是长辈们为阻止孩子哭泣使用的溺爱方式,才让孩子错误地把哭视为能威胁大人的武器呀!
怕孩子哭,就应该让孩子变得蛮不讲理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别
再
用你们的溺爱,给孩子错误地示范哭的用法了!
3
朋友的宝宝六岁,一到三岁是外婆带大的,三到六岁朋友自己带。
六岁的宝宝已经熟练掌握姥姥的软肋,在姥姥家吃饭要喂,衣服要姥姥帮忙穿,上厕所还要姥姥帮着脱裤子擦屁股。一旦姥姥让她自己做,她就放大招:哭,一哭姥姥准满足她的任何要求,这孩子已经把姥姥吃得透透的。
朋友在家都不敢吼孩子,稍微凶一点,姥姥准会把孩子护在怀里说:“吼她做什么呀,这么小知道什么呀。”
每一次回完娘家自己带宝宝的时候,朋友都很头疼,在家明明教的好好的,只要一回姥姥家,立马就打回原形。
宝宝六岁了,不但不懂得心疼父母,竟然还学会了打小报告,去亲戚家串门经常当众大哭大闹,朋友面对被宠坏的孩子真的是束手无策。
怕孩子哭,不应成为老人的软肋,不应成为孩子坏习惯养成的温床,更不应成为育儿道路上两代人观念冲突的矛盾点。
爱孩子没错,但溺爱,却是最可怕的伤害。
4
孩子哭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宝妈宝爸不必要太害怕,可孩子一直哭也不是个办法,这个时候当然需要我们宝妈宝爸用点技巧啦。
技巧一:注意力转移法
宝宝要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些东西不能给小朋友玩),眼前又没有其他新鲜的东西玩时,开始哭泣不止。
妈妈们不妨这样做
首先坚定的告诉宝宝,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并不会因为她的哭闹而妥协。然后妈妈可以找一些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制造一些声音,然后装作很惊讶的样子说:“宝宝,你听,什么声音?”
把宝宝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以后,再制造一些声音:“哎呀,宝宝你看,原来是这个东西发出的声音呢。我们一起来玩好不好?”然后鼓励宝宝试一试新玩具。注意,玩具发出的声音不要太大,也不能是很奇怪的声音,不然会吓到宝宝,加剧宝宝的哭泣。更不能对宝宝说“不许哭,不能哭,你不听话”等。
技巧二:鼓励加赞赏
摔倒了,或者被逼做不愿意做的事而开始哭泣。
妈妈们不妨这样做
摔倒了哭泣,妈妈要先安慰宝宝:“妈妈知道宝宝摔疼了,但宝宝是个勇敢的孩子,可以自己站起来。”等他站起来再给予鼓励“宝宝真的好棒呢!”
被逼做不愿意做的事而哭。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再逼宝宝。妈妈不妨把孩子交给他亲近的其他人抱一会儿。等他冷静下来,先向他道歉,再询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做这件事。然后告诉他,下次不愿意的时候,不要哭,要说出来,哭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
同时把做这件事的好处讲给他听,亲身示范或者让其他小朋友做个示范,让他确定做这件事不会受伤,再鼓励他去尝试,当他跨出第一步的时候,一定要表扬。
哭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技能,这个技能应该方便不会说话的宝宝更好地被照顾,应该方便孩子宣泄感情,却并不应该成为坏习惯养成的温床和要挟取闹的手段。不要怕孩子哭,我们爱孩子,就要爱的理智,爱的恰当,爱的有分寸。不仅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还要让他学会负责任地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