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话、照做,因此为孩子建立各种各样的规则。我在一次情商课中问孩子们你们在这间教室里可以发现哪些规则?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孩子们经过5分钟的观察之后,一共说出了19条规则。例如:不能把地垫拿下来,不能乱跑,不能出教室等等。但当孩子们开始玩游戏时,这些规则中有些规则孩子们就忘记了,需要提醒才能被遵守。那么孩子们怎样才能遵守规则呢?
一、这些规则是孩子自己认同的
只有孩子自己认同的规则孩子才会遵守并形成自律。例如,吃零食,有的孩子就能做到不吃零食,因为他认同父母所说的吃零食有害身体健康。有的孩子则不愿意遵守,压抑久了会趁父母不在或者看到别的小朋友吃零食就忍不住了,这是因为孩子并不认为吃零食有什么不好,只是基于父母不允许而克制自己的欲望,久而久之反而是对孩子的伤害。
所以在建立规则时需要先了解孩子对这项规则的认识、理解是怎样的,是因为尊崇权威而遵守规则,还是真的认同规则背后的益处。
二、规则不是以父母的喜好来设立,而是培养孩子成为社会人为目标
父母身为人总会将自己的内心的投射投射到孩子的身上,从而以自己的喜好为孩子设立规则。例如,去其他小朋友家玩儿妈妈叫你回家你就要立刻回家,并和孩子商量要求孩子遵守。建立这条规则的初心是妈妈带孩子到小朋友家玩儿,小朋友每次都不愿意回家,这让妈妈很尴尬,妈妈觉得在别的家长面前很没有面子,弄得自己像一个不会教育自己孩子的妈妈,于是她为孩子制定了这样一个规则。
如果妈妈是因为保护自己而为孩子设立规则,一是要觉察自己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规则,二是想想这个规则真的与孩子形成亲社会行为有多少帮助呢?孩子去别的小朋友家玩儿不愿意回家这很正常,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要回家,为什么不能打扰别人太晚,另外理解孩子的孤单,帮助孩子找几个可以一起玩儿的小伙伴,培养孩子的伙伴关系。
三、不要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用规则来控制孩子
父母处在担忧焦虑的生命状态时会经常对孩子说:“这都是为了你好。”希望孩子有朝一日总会明白自己的苦心。例如,吃饭,吃饭是人的本能,饿了自然就会吃饭,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营养均衡不仅要准时吃饭,还要逼迫孩子吃饭,造成孩子厌食、甚至强迫喂食的心理创伤。
建立吃饭的规则需要运用自然法则,增加孩子的运动量、调理孩子的脾胃,保持心情愉悦,吃饭的行为自然会发生。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物体,有自己的喜好是正常的。从小被尊重的孩子更容易尊重别人。
规则的建立是为了让孩子发展更加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培养亲社会行为以便未来更加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