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宝脐带脱离的那天起,我们的生活中就充满了各式各样与宝宝的分离。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会有无数的分离:宝宝们终会因为一日三餐都吃固体食物而慢慢不再需要母乳; 也终将学会爬学会走学会跑,而不再需要爸爸妈妈一直抱着;慢慢地,就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第一次自己出门,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远游……无论承认或者不承认,父母之爱是指向离别的,如何处理分离,不只是孩子需要面对,爸爸妈妈们也需要学习应对。
经常能听到妈妈们说:
“宝宝出生以后没离开过我一天”
“不舍得离开宝宝一天”等等。
大部分的爸爸妈妈都希望亲子关系更加紧密,虽然亲密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如果亲子关系永远优先于其他的生活关系(如:夫妻关系),很可能也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限制。
“没有人能像我一样照顾好宝宝”
“交给谁我都不放心”。
相信每个爸妈(尤其是妈妈)在离开宝宝时,都会有各种不放心的顾虑: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保姆阿姨能照顾好孩子吗?”
“我不在家的时候,有没有按点睡觉,按点吃饭?”
事实上,多数的不放心都是“多余”的,事前做好充分的沟通和培训,无论是老人还是阿姨,基本上都是可以照顾好孩子的。
愧疚感/负罪感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因为经济、感情、健康或者职业等原因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须离开孩子的时候,会有愧疚感,尤其当孩子充满泪水呼唤着“不要走”的时候——内疚甚至负罪感就会不受控制地袭上心头。其实,如果在家的时候给孩子足够的关爱,不在家时安排好看护者,仍然不妨碍我们成为好父母。
醋意满满
所有的爸爸妈妈都希望有最好的看护者(老人/保姆)在自己不在家的时候照顾孩子,但是在内心深处,会很害怕看护者把孩子照顾得太好——从而成为孩子最喜欢的人。作者休完产假以后重返职场,给孩子精心挑选了靠谱的阿姨,阿姨对孩子很好,孩子也越来越黏着阿姨,有一天作者和孩子玩的时候,孩子闹脾气说“不要妈妈,阿姨抱”——作者内心难受极了,一瞬间嫉妒又吃醋。事后想想,真是好笑极了,虽然孩子总是黏着看护者,但是父母永远无法取代——孩子明白这一点。即使爸爸妈妈长期工作不在身边,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对爸爸妈妈的爱仍然是第一位。
家有黏人的“小袋鼠”,有哪些方法可以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呢?
一、从短暂的分离开始
大家庭里的孩子,往往面对分离时处理得比较好——这得益于大家庭的环境可以让孩子习惯于其他人的环境。
如果孩子与其他人接触非常少,爸爸/妈妈一直是他/她世界的中心,那怎么会愿意离开爸爸/妈妈的身边呢——这时,我们需要的是一小步一小步的过度,创造机会,让孩子能够习惯于陌生人和新环境(一开始爸爸妈妈要在场,但不要干预孩子),从离开孩子一小会儿,直到孩子习惯于爸爸妈妈不在身边。
二、向孩子解释去哪里
离开时向孩子解释去哪里,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什么时候回来,就算是还不会说话的小宝宝,也可以慢慢感觉到其中的分离“规律”——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分离是短暂的。
三、不要悄悄消失
有的爸爸妈妈会在孩子没看到或者熟睡的时候悄悄地溜走,这只是避开了孩子的视线而已,后果往往就是——孩子发现的时候哇哇大哭表示抗议,以及下次想离开时,孩子更加谨慎,更加没有安全感。
四、该走就走迅速离开
上班快迟到了,可是宝宝还挂在自己的腿上不肯撒手——考验宽容和耐心的时候到了,虽然孩子哭着挽留爸爸妈妈的场景很让人心痛,但是越是这样,爸爸妈妈越应该保持冷静和平静。平时养成和孩子“说再见”的常规仪式,更有助于建立孩子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