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成长,孩子们不得不面临各种“死亡”的实例,如宠物死亡、亲人过世、丧葬出殡及即将来临的小长假清明祭祀悼念。
马东曾说:我们生命当中,其实不叫生死教育,不叫死亡观,而叫生命教育,生命意味着有生有死。每一个生命透过它自己的边界和时间界限,我们对生死边界的关注,更多的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这种理性的思考,会给我们带来更丰富、多层次的情感。
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竟毫无准备,所以,是时候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由来与归属了。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及时解答孩子对死亡的困惑,疏导负性的情绪,帮助他们形成对疾病、衰老和死亡的正确认知。下列绘本将有助于你引导小朋友学习面对死亡,解答孩子的“生死”疑问。
一、《爷爷变成了幽灵》 0-3岁
这是一个十分温馨而又可拍的鬼故事。爷爷舍不得离开心爱的小奥斯本,他没有变成天使,没有变成泥土,他突然出现在奥斯本的房间,坐在他的衣柜上。
奥斯本不想让爷爷一直这样到处游荡、叹气。书上说,人如果在世上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完成,就会变成幽灵。奥斯本想爷爷可能是忘记了什么,于是奥斯本帮爷爷找,一面找,爷爷一面回忆起他的一生……最后你就会知道爷爷忘记的东西是什么了。
二、《长大做个好爷爷》 0-3岁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本被翻译成13种语言、获过英国儿童图书奖和法国科罗诺斯文学奖的图画书,能让我们感受到泰戈尔诗中的意蕴。但你需要静静地读它,品味文中的诗意、画中的情境。
这也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它给孩子们平静地讲述亲人的死亡,讲述生命的终极关怀。
三、《爸爸的围巾》 0-3岁
该书没有罗嗦的语言,风格精炼,文字表达特别到位。作品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在叙述,说着自己的事,说着一件件与爸爸的围巾有关的事,是围巾让小主人公变得更加勇敢,能做出平时能以完成的事。直到故事结尾,我们才读出来小主人公的爸爸原来已经去世,他的成长与勇敢原来来自爸爸。
四、《外公》 1-2岁
书中有一幅画,画的是外孙女静静凝视外公常坐的那张沙发。伯宁罕用“消失”、“不见了”和“从此不再回来”来阐释死亡,并用怅然若失的意境处理死亡这个题材。他不希望“死亡”对幼小读者造成伤害性的震撼,这种态度是美善的。
五、《活了100万次的猫》 2岁以上
这是一本在日本被赞誉为“被大人和孩子爱戴、超越了世代的图画书”、“描写了生与死、以及爱,读了一百万次也不会厌倦的永远的名作。”——儿童作家彭懿
六、《獾的礼物》 3-6岁
充满智慧的獾离开了他的身体,也离开了所有的动物朋友,虽然他在生前已常常告诉朋友他只是到了隧道的另一头,大家不要为他难过。但是,在寒冷的冬天里没有了獾,这对大家来说,实在是太难过了。直到春天的来临,所有的动物聚在一起怀念獾,说着獾以前与大家相处的种种,大家的悲伤才慢慢抚平,因为獾虽然永远离开了,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却像是矿藏一样,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
七、《一片叶子落下来》 3-6岁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作者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文字简单,寓意深刻,最适合用来做生命教育的教材,堪称图文版、儿童版的《相约星期二》。献给所有曾经历生离死别的孩子,与不知该如何解释生死的大人。
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年人,死亡是神秘的。亲人之死,万分遗憾而无奈,它带来深深的悲恸,甚至是恐惧。对于正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来说,这种体验可能带来难以平复的内心震荡。但是,它又是无法回避的,所以家长要借助伟大的作品来对孩子做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