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轻薄本产品便完成了全面窄边框化的进程,窄边框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速度堪称绝无仅有,与其说各大厂商是因为窄边框的种种利好而迅速跟进,还不如说在大趋势下制造传统大边框的产品已经失去竞争力了。在笔记本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新的增长点都会引发整个市场的高速同步,标新立异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
窄边框笔记本其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设计了,不管是几年前就开始将边框收窄的显示器,还是过去“息屏美学”的全镜面化边框设计笔记本,我们都能从中发现各大厂商其实很久之前就已经在打窄边框笔记本的主意了,可是为什么直到2017年窄边框才全面普及开来呢?这里面的缘由可不光是技术问题这么简单了。
窄边框笔记本以前最有力的一次宣传就是2017款惠普畅游人PAVILION -14的宣传了。“将15英寸屏幕融入14英寸机身”,这种宣传即使放在现在也是很时髦的,小机身有大屏幕,想想都非常有吸引力。但是有物理常识的童鞋都知道这种宣传肯定是有猫腻的,15寸的屏无论如何也是塞不进14寸机身的(除非你把屏弄成曲面的,或许这在未来会成为趋势呢),而实际上厂商只是通过窄边框设计让原本应该使用15英寸屏幕的机身塞入14英寸屏幕,机身的实际尺寸是大于14寸的。
尽管如此,用户还是能够在小机身上获得更大的视野,这对于我们的使用来说有非常大的意义,然而 PAVILION -14 一炮打响后的一段时间里其他厂商却鲜有跟进的,直到17年我们才看到窄边框轻薄本的井喷式出现,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于产品制造业来说,细水长流是持续保持新鲜度的立足之本,如果要一口吃个胖子,那么一旦后续创意枯竭,很可能就要名利双失了。窄边框是一种比较好实现,又比较有噱头的新思路,所以将其用做战略储备,放在自家产品需要提升竞争力的时候推出才是最好的。
窄边框设计刚刚开始兴起的时候,消费者对于这种设计其实也是比较担心的,许多童鞋认为窄边框会让屏幕保护性能下降,意外的磕碰就可能对屏幕造成损伤。屏幕之所以存在边框,其目的就是保护屏幕,所以收窄的边框自然会影响安全性,游戏本之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开始窄边框的进程,安全性就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采用了碳纤维的ThinkPad X1 Carbon材质刚度表现优异韧性同样优良
目前轻薄笔记本的机身基本是清一色的轻质金属材质或特殊复合材质,在强度上相比过去工程塑料材质显然更可靠一些,而机身重量方面相比于过去也有一定的下降,所以窄边框出现意外时屏幕受损的几率相比过去不会有明显的提高。
将游戏本边框收窄(示意图)
可是传统的游戏本就不一样了,既然要维持高性能与大屏幕,那么身躯自然就不会太小。并且相较于金属,塑料材质在意外发生时可以让这些重物受到明显损伤的几率更小,要是金属的话摔一下就绝对要严重形变了。
游戏本应用窄边框还不到时候
除了安全性之外,窄边框收窄产品尺寸的附加特性也一样很有影响, 对于不需要额外空间容纳大规模散热模组的轻薄本来说尺寸更小显然是好事,但对于游戏本来讲影响就会非常严重了。
非常纤薄的华硕ROG GX501V很有做窄边框的潜质
虽然有高度轻薄化的新颖游戏本存在,但散热的压力终究是所有游戏本都绕不开的桎梏,一款游戏本内部设计的好坏其实主要看的就是散热模块的设计如何,更小的体积将会对散热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否在不影响散热的前提下采用窄边框是非常需要考虑的因素。
综上所述,游戏本如果想跟进窄边框的话就需要面对结构强度以及散热设计这两大难关,如果单纯为了获得更时尚的观感而舍弃安全性和散热,那么显然这样的产品是并不可靠的。游戏本毕竟是要追求高性能,那么对于尺寸的敏感程度自然不如轻薄本高,窄边框带来的便携优势首先不复存在,窄边框的小体积优势与强散热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关系,这么一来我们显然就会得出窄边框不适合游戏本的结论了。
但是毕竟科技是在进步的,Max-Q技术已经让游戏本日趋轻薄化,再过几年或许窄边框会在一个合适的时间节点登陆游戏本市场,到时候想找到一款没有使用窄边框的产品可能都是难事了,所以大家还是珍惜一下手头的板砖游戏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