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酥香干脆的的曲奇饼都是老少皆爱吃的一种零食,但是吃了那么多年,大家知道曲奇是怎么来的吗?
它和普通的饼干又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
曲奇饼干的起源说法千奇百怪,今天小编就找来曲奇饼干起源流传最广的几种说法为大家介绍一下曲奇饼干的前世今生吧。
至于愿意相信哪一种说法那就是见仁见智了。
浪漫爱情版
相传德国的一位面包师由于恋上一位美丽的姑娘,她的名字就叫做事koekje。经他打听,得知她喜欢吃酥脆可口的饼干。面包师为了打动她,所以在日以继夜地研究酥脆的饼干。
经他的努力终于研究出一款入口酥脆的饼干。 面包师傅知道她最爱玫瑰花,于是便在饼干内加入了清香动人的玫瑰花。最后这个面包师将对她的爱慕之意写在一张纸条上一同送给那位姑娘。
姑娘收到曲奇后被深深地打动了。后来他们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后来人们将这种饼干取名为“koekje”(英文为“Cookie”)。
百度百科版
曲奇,来源于英语COOKIE,是由香港传入的粤语译音,一般的曲奇饼在美国与加拿大解释为细少而扁平的蛋榚式的饼干,而英语的COOKIE也并非是原创,而是由德文koekje来的,意为"细少的蛋榚"。
这个词在英式英语主要是用作分辨美式饼干如巧克力饼干的。第一次制造的曲奇是由数片,细少的蛋榚组合而成。
冒险故事版
饼干最早是英国人发明的,当时的名字是叫做“比斯开”。比斯开原来是法国一个海湾的名称。150多年前,有一艘英国帆船在比斯开附近的海面航行,突遭遇狂风,迷航搁浅,又被礁石撞了一个洞,海水灌入船舱的时候。
在这危难关头,船员们划着小船,然后就登上荒无人烟的孤岛。他们把这些东西运到小岛上,用面粉拌和奶油、砂糖、捏成小面团,在火上烤着吃,香脆酥甜。
他们被救回国后,为了纪念这次遇难,用同样方法烤了许多小饼吃。这样“比斯开”逐渐流传开了。日后,经过食品工人的不断改进,制成了各种各样的曲奇饼干。
罗马假日版
大概是古罗马人发明了甜饼干。英文中甜饼干叫biscuit,来自于拉丁文的bis coctum,翻译过来就是“烤了两次的烤饼”。古罗马的甜饼干做法是将面粉调成候糊状摊在盘子里,烤干之后再油炸,上桌时浇蜂蜜或者撒胡椒。在面粉糊中加砂糖,这样的饼干点心在当时是得和凯撒一个级别的贵族才有资格享用的。
中世纪的欧洲贵族改造了古罗马的饼干:先把面团加入大量黄油烤熟定型,然后再切片,加入果脯调料再烤一遍。这就是今天最常见的大黄油饼干的雏形。不过这种烤了两次的饼干坚硬无比,没有单掌开碑的力量根本掰不断,更别说吃了。
所以当时饼干的吃法是用锤子(真是锤子)砸碎了然后泡在牛奶或者粥里。家庭吃的饼干是片很大的,小块小块的饼干是商人在市场上买的,为了出售,用模具造成一样大小。
历史正剧版
今日的曲奇,也就是cookie,起源于北欧,经维京人传播到整个西方世界。cookie最初是北欧家庭主妇烤蛋糕时的偶然发明的,现在市面上的曲奇就是传承了这个古老的手艺。
北欧地处寒冷不毛之地,屋内的温度非常低,用手不容易感知烤炉的温度,所以烤蛋糕时要先倒一点面糊上去试试温度,合适了再烤整块的蛋糕。整个蛋糕烤好了当然是端上桌给老公孩子吃,妇女只能先吃倒在烤炉上的那一小团。
所以,最初的cookie是女性食品,男人吃cookie可是要被北欧壮汉们鄙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