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为什么《周易》是群经之首?
①《周易》是我国最早的智慧结晶
《周易》成书约在商朝末年周文王时期,换一种理解就是,五百年后,孔子、毕达哥拉斯和释迦牟尼才会诞生;然后再过一百年,墨子、苏格拉底、柏拉图才会诞生。
②《周易》相关研究最多
据初步统计,古代有关研究《周易》的著作,将近三千种,居各种经典著作之首。而研究《周易》也已成了一门丰富多彩的专门学问——易学。
③《周易》应用范围广
《周易》被用来解释天象、生理现象、算卦、企业管理......最关键的是,这么多领域用《周易》来解释,居然还能自圆其说。
甚至有一种说法:
数学上的二进制,就是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周易》的启发下发明的。有了二进制才有了电子计算机,这样说来,我们今天能有电脑用,还得感谢《周易》。
【二】
什么是《周易》?
《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叫《易经》,另一部分叫《易传》。
《易经》只有几千字,是中国古代先民占卜的书籍,传说是周文王所作。它的文字部分由卦名、卦辞和爻辞三个部分组成。
《易传》有两万多字,传说是孔子写成的。《易传》是对《易经》的哲学解释,是整个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学典籍。
关于周与易,易中天给出以下解释:
周,有三个意思。
第一,是周代,或者说周人、周民族。指《周易》是周人的作品。
第二,是周遍,或周到、周密、周全。意思就是指《周易》讲的事情无所不包,严丝合缝,非常全面,什么都讲到了。
第三,是周转,也就是周而复始。就是指《周易》讲世界宇宙的原理,从一个起点出发,讲了一圈后,又回到这个起点,一切从头开始。
易,也有三个意思。
第一,简易,就是指它非常简约,也很平实,还很容易。《周易》的内容,只有六十四个符号,再就是这六十四个符号的名称和解释,分别叫卦名、卦辞、卦爻。简约平易是《周易》主张的风格,提倡的精神。
第二,变易,就是变化。“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指的是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第三,不易。不易就是不变。《周易》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有变有不变,也变也不变。即,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我们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概括来说,所谓“周易”,就是要用最简单的符号和系统(简易),来认识、概况、掌握和阐释不断变化的现象(变易)背后永恒不变的本质规律(不易)。而且,这种把握,还是周遍、周到、周全、周密,可以周而复始的。
【三】
什么是《周易》的最基本概念?
在《周易》看来,最基本的概念就是阴阳。
古人用阴阳范畴来归纳刚柔、仁义、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世间一切事物,都有阴阳,或者说,都可以分为阴阳。
比如:
天是阳,地是阴;火是阳,水是阴;日是阳,月是阴。就连同一事物,也是如此。比如手心是阴,手背就是阳;闭眼是阴,睁眼就是阳;影是阴,光就是阳。
《易传系辞上》中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周易》的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正是因为这“一阴一阳”,造就了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统一性。
比如:
同为水,则海阳刚,湖阴柔;同为人,则军人阳刚,文人阴柔。这就是多样性。
山是阳刚的,却又是静态的;水是柔性的,却又是动态的。这就是复杂性。
但是再多样、再复杂,都无非阴阳关系。这种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反的,却又是统一的。这就是统一性。
【四】
阴阳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另一个意思,是说世界变化的规律,就在阴阳的关系之中。而阴阳的关系就是相生、相克、共存、转化。
①相生,即你也存在,我也存在。
比如说自然界中,天是阳,地是阴。这两个都不会哪天突然没了。而且,没有天也就没有地,没有地也就没有天。这就叫“相生”。
②相克,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比如说,天总体是阳性的,但天体、天象却有阴有阳。太阳就是阳,月亮就是阴;白天就是阳,黑夜就是阴。地也一样,山就是阳,水就是阴;戈壁就是阳,沼泽就是阴。可见,天是“阳中有阴”,地是“阴中有阳”。这就叫“相克”。
③共存,即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比如,山北是阴,山南是阳;水北是阳,水南是阴。山水都不可能只有南,没有北;不可能只有阳面,没有阴面。这就叫“共存”。
④转化,即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白天变成夜晚,夜晚变成黑夜。这就叫“转化”。
总而言之,《周易》指出世界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转化。
那么,《周易》这样一种古老的智慧,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易中天谈到三个启示:忧患意识、变革精神、中庸原则;南怀瑾谈到一个启示:得其时位,这些是我们至少要了解《周易》的4个启示。
【启示一】
忧患意识
《周易》给我们的启示,首先体现在《易经》最后两卦上,即第六十三卦和第六十四卦。第六十三卦叫“既济”,代表已经成功,第六十四卦叫“未济”,代表还没成功。
《易经》六十四卦从天地出发,一路走来,历尽沧桑,到六十三卦成功了,但后面却还有一卦——未济。《易经》从最基本、最原始的因素出发,在经历了所有的可能性之后,达到成功,然后又走向还没成功,然后重新开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新的起点。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有人说“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底色,就是忧患意识”。
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当你到达顶峰时,就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只有如此才能持盈保泰,永享幸福。
【启示二】
变革精神
《周易》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认为变是好的,不变是不好的;能够变是好的,不能变是不好的。《易经》当中,但凡吉卦,都是暗示着变化的。
周人早在几千年前就悟出了这样的道理:
既然世界永远在变,既然变化的规律是有章可循的,那么,与其在世界的变化面前惊慌失措,不如掌握规律,让事情尽量向好的方向发展,甚至主动去变革。
毛毛虫蜕变成蝴蝶,要走完四个必经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其中每一个阶段都完全依赖着另一个阶段。当毛毛虫渐渐成长后,它必须“撕裂自己的皮”并从中脱落,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但只有重复了四五次后,它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
我们也一样,虽然改变有时会让我们感到痛苦,但如果不让自己经历这些阶段,最后就将什么也改变不了。依旧呆在原来的形态下,抑制自己的飞翔。
《人生七年》纪录片中一个孩子,成年后的这个观点也让人印象深刻:人如果想要过好日子,就一定要逼迫自己前进。
【启示三】
中庸原则
按照《周易》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其中必定会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变化还不显著,事物的特征显现不出来。
第三个阶段,按照“穷极而变”的规律,又会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由阴变成阳,或者由阳变成阴。
这样算下来,最好的、最适宜发展的,就是中间的那个阶段。换句话说就是,发展变化的最佳状态就是,时间、地点、方式都恰到好处。这个恰到好处,其实就是中庸。
孔子说:“过犹不及”。“中庸”之道要求不偏不倚,“过”和“不及”都偏离了中道,两者都不可取。
【启示四】
得其时位
《易经》告诉我们,科学也好,哲学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两件事,就是“时”与“位”,时间和空间。
很好的东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时,一切都没有用。同样的道理,一件东西,坏的也好,好的也好,如果适得其时,看来是一件坏的东西,也会有它很大的价值。
比如:
家中有一枚生了锈又弯曲了的铁钉,我们把它夹直,储放在一边。有一天,台风过境半枚铁钉都没有的时候,这枚铁钉就会发生大作用,因为它得其“时”。
还有得其“位”。如一件东西很名贵,可是放在某一场合便毫无用处。假如,把一个名贵的花瓶放在厕所里,这个位置便不太对。
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是时位的问题,时位不属于你,就在那里不要动了,时位属于你,则去行事。
【拓展阅读】
更多传统经典,你可以参阅以下书目:
①史记
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豆瓣评分9.4)
②庄子
本书精选了内篇、外篇和杂篇的经典篇章,并加上概要、注释、译文,是普及国学较为合适的版本。(豆瓣评分9.3)
③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豆瓣评分9.0)
④儒林外史
胡适先生曾经拟定了一个“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其中,《儒林外史》就是其中的一本。(豆瓣评分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