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自己的孩子会有一些无理取闹的、奇怪的或者说不乖的行为吗?比如,孩子总是多动,咬手指头、拔头发,抽动,秽语,甚至自残等。孩子一出现这些“怪异”的行为,就认为孩子有什么病,殊不知这些“怪异”的行为只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处理问题。如内心的自卑、焦虑、恐惧、压抑、抑郁等,这些行为是在释放一种信号。这背后也牵连着我们家长和老师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昨天看的一个恐怖惊悚片《魔都凶音》,影片大概讲述的是由于一对夫妇长期处于争吵当中,而且在妈妈口中得知跟爸爸接触的女人都不怀好意,爸爸经常出轨导致妈妈很痛苦,夫妇的女儿为了保护妈妈,就替妈妈扫清情敌与障碍,渴望从而让家庭重回平静,她做出了杀人的举动!看到这部影片的结局的时候,我忽然很惊讶,原来曾经的我也得了这种病。当我看见每天黑夜里暗自流泪的母亲,挥手揍母亲的父亲,父亲情人蔑视的笑容,就渴望替母亲解决一切,尽管牺牲我自己。不过幸好,我有一个懂得坚强关怀以及开导的母亲,才致使今天的我没有走错路。
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孩子维护妈妈或者爸爸多一些,而父母看到孩子维护自己也会倍感安慰,觉得没白疼。这衍射出来的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谁弱,他就帮助谁;谁强,他就排斥谁。完美主义的他会认为,家庭这个小世界,一切都是由他掌控的。因此,父母关系僵化时,他会想维持秩序,重新恢复平衡。
所以说,夫妻之间不论谁强势,或者经常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或者表现出自己的无辜和可怜都是非常不好的。对孩子而言只有爸爸妈妈相亲相爱,让他没有刻意保护某一方的冲动,这才是真正完整而健康的亲子关系。虽说电影故事比较极端,但不得不说现实家庭中有大量类似案例,只是严重程度不一罢了,以我们自己儿时经历为例,其实或多或少也有类似的成长经历。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堪称家庭问题教育的百科全书,更让你如何学会做一个好妈妈,用小孩的角度看待小孩的问题。
有一天,五岁的小优准备跟爸爸妈妈和弟弟去商场,但是小优上午因为一个小事情被母亲批评了,小优还在赌气就不去。母亲见她不去也没强迫,就将她托给保姆照顾,和丈夫带着儿子去了商场。那天商场正在派发气球给孩子,小优弟弟也拿了一个。晚上三人开开心心的回来了,完全没有注意到小优沮丧的情绪。其实那天晚上小优就出现了破坏行为,她“不小心”将弟弟的气球放飞了。而且小优开始越来越邋遢,晚上睡觉拒绝洗澡和刷牙,母亲批评她她只是怒目而睁,甚至穿着鞋就跑上床睡了。经过多方面的了解得知,这个变化是来源于,小优觉得父母不爱她了。
若按照成人的观点,小优的想法是完全没有逻辑的,不能因为父母带着弟弟去了商场就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可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只会根据自己所见作出判断,并且深信不疑。当他们有了情绪以后,行为会完全被情绪左右,做出极端的行为。吸引父母的注意;伤身自己的身体,得到父母的关怀。一个孩子的内心其实非常脆弱,并且对情绪相当敏感。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父母没必要一定要想办法搞清楚孩子在想什么,但是一定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这里的背后的原因是内心极度焦虑以及恐惧。
推荐理由:
孩子最大的幸福是有一个理解他的妈妈
四岁的琳琳在妈妈生下弟弟后,出现了“厌食”,无精打采,容易感冒,拉肚子等情况,而且总是控制不住的肯自己的手指头,指甲被咬的露出里面的皮肉,十个指头血淋淋的。在她曾经的求治过程中被诊断过强迫症,还有医生说她这是自虐自残行为。实际上她背后的原因是烦躁、紧张和心情不好导致的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在孩子比较多的家庭中,子女之间比较容易出现争夺父母关注和爱的情况。弟弟也许是因为小来获取父母的重视和关爱,而琳琳却发现了弟弟的到来,抢走了父母,担心父母有了弟弟不要她了。也许琳琳在某次生病中发现了父母更加关心自己了,也许生病让她生活变得轻松了,变得父母眼里也看见她的存在了。
推荐理由:
熊孩子出没,怎么破?
轩轩在十岁时被诊断为“抽动症”,父母带着多处求治无效,孩子的学业也荒废了,中学都没有毕业,咨询中发现,那个男孩抽动的原因来自他内心的极度恐惧。孩子小时候很聪明、好奇心很强,见到什么东西,总是想探个究竟,因此总是弄乱弄坏家里的东西。父母对他的探究行为要么暴打一顿,要么严厉训斥。在学校里老师也认为这个孩子太淘气,经常训斥孩子,经常向家长告状,最后导致孩子内心恐惧,一有人对她表现出不接纳或者自己想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或者场景,就会控制不住的抽动。父母看到孩子经常出现这种怪异行为,不理解背后的原因,就认为孩子病了,带着孩子到处求治,孩子却“病”得越来越严重。
所有偏差行为本身就是孩子在给父母传递的信号,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内心,可是他在提出要求、寻求帮助的时候却不被理解,被忽视,而他们在年幼时又没有足够的语言能力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情绪和需求,有些可能只能通过哭喊、破坏的行为去表达,而这些行为会给父母带来更多的困扰,干脆给孩子定义为“无理取闹”。还有一些孩子就会出现“温和”的破坏行为,比如伤害自己,学习问题,生病。
推荐理由:
懂得的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不要用所谓的经验,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我一直认为,无论孩子在成长中出现怎样的问题,我们最先要做的绝不是说教与指责,而是先去了解理解孩子。当我们对孩子的处境感同身受,才能对症下药。作为妈妈,始终是抱着尊重孩子差异性的态度。如果父母都做不到维护孩子的心灵和自尊,还有谁能去更爱孩子?孩子长期以来的低落情绪与异常行为是在向我们求救,可我们却一直选择视而不见。一个孩子只有被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理解,才能放开做自己,这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如果孩子总是反复出现让你难以理解的行为时,问问自己:他到底想告诉我什么?在童年里,孩子只有从父母这里得到越多的爱与信任,建立越稳固的安全感,他出到外面才会有更多的好奇心去探索,有更强大的内心去面对挫折,走向独立。
推荐理由:
培养有个性,独立的男孩,自主,坚强
推荐理由:
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开始。